提到杀马特,相信一些90后甚至一些00后并不陌生。(即使没加入也应该听说过)
七彩爆炸头,烟熏的眼影,一身廉价混搭,熟练化用火星文,拉帮结派建家族。
这一切的起源来自于一款劲舞团的游戏
杀马特音译自「Smart」,这个单词的本意是「聪明的、时尚的」。看了一张照片,这体现了他从 Smart 创造出「杀马特」的过程。
这应该是大部分人对他们的印象了吧。
这群社会上的非主流,一直被我们当成笑柄、神经病、异类……
但有个纪录片导演,将杀马特们拍成了一部纪录片,看过之后,才发现我原来根本不了解他们——
引入讲解视频:(由Q腾提供播放加速服务)讲解:@白灰先生
李一凡导演在全国范围内,采访了了67个杀马特青年,然后花钱从他们手中买来了900多段生活在工厂流水线上的农民工的录像,最终完成了这部片子(杀马特我爱你)。
整部片子的组成,就是对杀马特的采访,以及他采购的那些工厂小视频,再配上一些他从杀马特QQ空间里收集来的历史照片。
李一凡尽可能地削弱了导演的存在感,把话语权还给了杀马特,我们会从中真切的看到听到他们真正经历了什么,而不再是我们的主观臆想。
广东东莞的石排镇,工厂、厂房随处可见,是“打工人”最多的地方之一。
而这里,也是全国为数不多的杀马特聚集地,曾经是现在依然也是。
其实绝大部分的杀马特,都是工厂里做工的人,他们有些是农村留守儿童,有些是“民工世家”,大多十二三岁,就辍学出来挣钱养家。
文化水平本就不高,可选的工作十分有限,所以他们只能去做一些报酬低且费体力的工厂流水线工作。
每日每夜的工作,忍受着各种工业有害有毒物质对身体的摧残,一不留神被机器伤到断手断脚是常有的事。
但为了多挣些钱,他们别无选择。
时间久了,每天都机械性的做着同样的事情,情绪很容易变得压抑焦虑,他们每天都不想去上班,可一睁眼,浑浑噩噩的,不知道怎么又坐到了工位上。
微薄的薪水,几乎为零的社交,他们没办法在城市扎根,也不想回到公共资源匮乏的农村。
这时,“杀马特”的出现,成为了他们自己唯一的精神出口。
作为社会的底层,再加上他们中大部分人从小就是留守儿童,内心是极度缺少爱和安全感的。
为了防止自己在外面被人欺负,才选择用这样的形象来伪装并保护自己,就像刺猬一样:
“这个头发给了我勇气,有一种震慑的感觉。”
“在大家的印象中这就是坏孩子,坏孩子在我的印象中就是不会被欺负的。”
另外一点,对他们来说,玩杀马特更像是一种发泄,来抵抗现实生活的枯燥平庸。
穿着五颜六色的发型和衣服,拥有一群和自己相同爱好的家族好友,这让他们短暂的逃离了没日没夜的打工生活,他们因为杀马特而快乐。
对于这些连义务教育都没能完成的年轻人来说,「杀马特」是仅有的让他们人生变得不一样的途径。
2008年前后,杀马特红遍全国乡镇。
“一条街过去都是这种发型”,“流水线个个都是,老板也不说”。
大大小小的杀马特家族异军突起,形成了一片非主流江湖。
学历低、没文化、低俗、颓废,是主流社会贴在杀马特身上的常见标签。
慢慢的,这种不求上进的精神面貌成了“主流”社会排斥的重点。
《杀马特我爱你》中记录了一场黑粉对于杀马特的抹黑行动,很多黑粉潜伏在杀马特的QQ群、贴吧里,并伪装成杀马特做出各种出格的举动。
到了2013年,杀马特已经成了社会公认的负面形象。
各种杀马特被打被骂的新闻屡见不鲜,杀马特的时代,就在这样一场线上线下的联合围剿中,宣告终结。
补充纪录片完整版:《杀马特,我爱你》 因为压制原因,部分画面可能出现卡顿,属于正常情况。
文章的最后,再爆个料,其实我很小的时候也弄过杀马特造型的图片:
都是很久的历史了,今天拿出来,给大家开心一下,哈哈哈。